權教、別教與圓教之間的差別

【問】: 

佛教諸乘,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諸乘,以及權教、別教與圓教之間的差別是什麼?

【答】:

佛教諸乘與種性相關。一個修行者的種性模式不是固定的,也不應該是固定的,這就一定要知道各個種性之間的差別。

聲聞乘種性,主要是攀緣清凈法,厭離世間法,因此攀緣自解脫的目標會更主要一些,而在入世間成就方面則少一些。其修行模式是依照聖人的言教,以斷除煩惱因緣為核心,這是聲聞乘種性的總體特點。

聲聞乘並非簡單的概念,它裡面又有聲聞乘、緣覺乘,甚至菩薩乘等等更加微細的種性差別。

緣覺種性,也是攀緣清凈法,以自解脫為主要目標。是依於因緣生法的觀察覺知來修行的,相對於聲聞乘,具備更多的觀察和思惟力。但是,這種觀察和思惟並非依照自性地的覺悟而生起,而是依照外在的因緣法而生起。因此,在緣覺乘的修行模式中,也是以斷除煩惱因緣為核心的。同樣,緣覺裡面也有聲聞乘、緣覺乘,甚至菩薩乘。

菩薩乘種性,不論是權教菩薩、別教菩薩、圓教菩薩,都是以生起內在的覺知力作為修法核心,並不拒絕清凈因緣,但不追求遠離世間,因為菩薩智慧最終是要依靠世間的因緣生法來成就。

菩薩乘行者的清凈成就緣於內心建立起來的覺知模式,各種因緣所生法的粗相,都能靠這種覺知力而轉成智慧。在修行上,未到達圓教第八地的菩薩,還有轉煩惱成菩提的有為習氣,而進入圓教第八地後的菩薩,一切法皆為智慧相、皆是清凈相。

當然,權教菩薩、別教菩薩和圓教菩薩,成就上有很大的差別。而且菩薩乘本身亦可具備聲聞乘、緣覺乘的種性習氣。

這是聲聞、緣覺和菩薩之間大致的差別,再看權教、別教與圓教之間的差別。

權教修行是指當行者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修行的時候,前面所修的很多理念,甚至成果,在下一個修行階段,需要做調整,甚至改變,這就是權教。

比如讀小學時,二減三是不能相減的;但到中學時,二減三是可以相減的。同樣,在中學時,小於零的數字是不能開方的;但到了大學,小於零的數字也可以開方。就是說升級時,一定要對以前所學的理念進行修改和調整纔可以,這就是權教。在佛教中,稱其為化城。

別教則不一樣,它是次第修行的模式,即前段修行的理念和成果,會成為下一修行階段的基礎;若前一段修行沒成就,那麼後一段修行就不可能。比如,一個人不能直接上大學,必須要有小學、中學的知識做基礎,才能進入大學。這是別教的修行理念。

在佛教中,一心禪定和自性凈土的成就,雖然不同的種性和次第有不同的表現形式,但是二者是佛教行者成就的核心。如果這兩個不成就,後面的智慧成就和法界成就則不會有,這就是別教。

圓教是把修行的目標和起點直接放在一心成就上。在佛教理念中,一切法從心想生,萬法唯心。既然這個法界莊嚴相是從一心生起的,若能明白一心生起的成就過程和成就模式,不就可以直接生起莊嚴法界了嗎?這就是圓教的修行理念。

道理雖然是這樣的,但是真正成為圓教的修行者,在實際的修行階段,依然要經過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的成就過程,再進入到圓教成就。沒有人能一下子從凡夫地直接進入到圓教修行的成就中,這是不能跨越的。簡單來說,原因有二:一是必須要克服凡夫地的種性習氣,第二是必須成就如來地的一切種智。

所以,在佛教教義裡面,為什麼佛陀會講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不僅僅是佛陀需根據不同行者的根性來建立教法,也涉及到行者從凡夫一直到如來地的整個修行過程。關於權教、別教和圓教的差別,簡單介紹就是這樣。

在修行、思惟的時候,或進行教義判別的時候,應該要具備基本的分辨能力。解讀經典時,所能解讀的法義是和自己的思惟方式有關系的。思惟方式無窮盡,因此不同思惟方式下的覺知也無有窮盡。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後,就不會僅執著於一己知見,不會得少為足,受一非餘了。